其他

轉載香港《信報》專家專欄文章——智慧城市讓我們不用「在等」

2017-07-04 易研数据
 

來源:香港《信報》

 

亞太區互聯網研究聯盟主席

香港源大數據首席顧問

張榮顯 博士



生活在城市的人,尤其是像香港這個大都會,生活節奏急速,每天要花在「等」的時間,人人都有切身體會。從一出門開始就是等,例如等電梯、等巴士、等地鐵、等開門、等用餐,等就醫、等理財……在衣、食、住、行、政、工、購和娛等各個社會和生活環節,周而復始地在等。


等,既消耗了都市人大量的時間,也讓處理事情的效率降低,於是人開始變得急躁和焦慮,生活品質也相應下降。在全球各地政府大力提倡智慧城市的今天,我們能否不用「等」得太久呢?



智慧城市的規劃及相關項目的啟動,很多時候都是從宏觀的基礎建設開始,例如經常被提及的全城無線上網以提供免費的互聯網接入、協助改善交通及提高治安管理的智慧交通、有效分配及節省能源的智能電網、監測城市空氣和水質的各種物聯網監測器等,卻較為忽略一些涉及日常生活便利性的智慧應用


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,截至2016年的調查結果顯示,本港的互聯網普及率為87.5%(10歲以上起計);其中,10歲至44歲的上網率幾近百分百,使用智能手機的市民也達98%。在家庭住戶方面,其寬頻普及率也達到了93.4%。此外,2015年本港企業使用互聯網的比率已達八成。據統計,本港去年便擁有9個海底光纜系統、17個陸上光纜系統及9顆衛星來提供通訊服務,同時擁有全世界最快的平均最高網速,約為73.9 Mbps,免費的公共WiFi熱點逾4.3萬個。這座被譽為「互聯網中樞」的城市,確實擁有優秀的網絡環境和普及的互聯網使用程度,在全球居於領先位置。


由此可見,當世界上很多城市還在努力搭建互聯網硬體環境的時候,本港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發展智慧城市的基礎條件──互聯網接入,尤其是在提供給市民和旅客便利性方面的網絡智能應用,可以大大減低「等」的時間


幾年前,在本港某些餐廳已經開始出現一些通過排隊取籌的應用,例如到達餐廳現場,取得機器打印的「籌仔」,其上面印有特製的二維碼,顧客可不用在現場輪候,只要用手機掃描二維碼,就可得知實時的輪候號數,因此就製造了在預估的時間內去做別的事情的可能。後來產生了遙距取籌手機落單,並且可向顧客實時推送提醒到位的短訊方式,於是又實現了可精準進行場景營銷及顧客關係管理的模式。近年,在內地不少第三方等位系統與普及化的微信公眾號整合起來,更加方便易用,將其與廚房出菜、POS系統打通,更可擴展到從等位到結賬完整的用餐場景。


其他可以不用讓人「在等」的場景可以推展至醫院的掛號與取藥、去銀行處理財務事宜、到各個政府服務地點辦理政務手續……其原理與餐廳取籌一樣。總之,需要「等」的地方,都可以從互聯網的接入到利用物聯網技術,以及數據的處理來實現。順便說一句,幾年前要實現上述省時兼多做事的系統,動輒幾十萬到上百萬元,現在有現成的第三方解決方案,許多中小企業都可輕鬆負擔得起


可見,當智慧城市不用「再等」的時候,就是人們不用「在等」的時候。


點擊下方“閱讀原文”查看:香港《信報》智慧城市讓我們不用「在等」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